豬場如何向批次生產模式轉型?
1 連續生產向批次生產過渡要點
1.1 過渡前需制定方案 批次生產為滿負荷生產模式,過渡前根據種群數量、圈舍數量、圈舍類型設計適合本場的批次生產模式,根據批次生產的要求對各項生產參數進行設計(如:年產胎次、年產批次、每批分娩母豬數、每批配種母豬數、每批后備母豬補充數、每批斷奶仔豬數、每批保育下床數、每批育肥出欄數、各階段欄舍數量等)。 1.2 過渡期間要新舊模式一起抓 1.2.1 首先進行后備豬補充 后備豬提前入群,在過渡期最遲在130日齡入群,認真監測母豬發情表現,做好后備豬同期發情處理。 1.2.2 從斷奶開始實施批次生產 按照批次生產的斷奶計劃(數量、時間點)對豬群進行斷奶,為了更好的實現配種、分娩時間一致性,斷奶之后要用血促性素(PMSG)和戈那瑞林(GnRH),按計劃間隔時間配種,經過20周的時間全部母豬均可以按照批次生產計劃運轉。 1.2.3 母豬群的管理 已經開始進入批次化生產的母豬群嚴格按計劃周轉,所生產的仔豬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轉群。尚未進入批次化生產的母豬群做好健康管理,跟上批次化生產的節奏。 1.3 過渡后 嚴格按照生產計劃補充后備豬、同期發情、出欄、騰欄。抓緊時間做好生物安全,避免因為疫情導致批次打亂或者造成更嚴重的損失。 2 轉型過程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2.1 母豬管理問題 主要涉及配種人員在新模式下引起的短暫性的準配率低,準產率低問題。 解決辦法:為滿足每批次分娩頭數,要求配種環節失誤率應降至最低,同時要求查情、孕檢技術過硬。 2.2 后備豬管理問題 主要包括后備豬數量不足,后備豬利用率低。 解決辦法:批次生產要求按計劃準備后備豬來滿足生產,相應的要求豬場要有一定的養殖水平,能夠提供足夠數量和質量高的后備豬,為了后備與計劃批次同步,使用四烯雌酮做好對應的后備與經產豬的同期發情配種。 2.3 豬群周轉問題 育肥豬壓欄引起一系列周轉緊張,甚至不能按時轉群。 解決辦法:批次生產對流程管理要求較高,每個流程失誤率要求降至最低,因此對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要求較高,需要管理人員制定嚴格的生產計劃,包括每周豬群周轉計劃、每日員工工作計劃,計劃不當會導致生產缺口或者圈舍過負荷,同時需要做好流程管理,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。 2.4 轉型期會有一定的生產成績下降 由連續生產向批次生產過渡長達5個月,這5個月時間內由于工作、豬群不協調以及空懷母豬適當增多,會造成生產成績短暫下降。 解決辦法:要求公豬能夠提供足夠的精液供配種使用,且要求精液質量合格,因此要有良好的公豬管理措施,提高公豬利用率,滿足配種需要。 3 小 結 從長遠來看通過批次生產實現全年生產計劃的可控性,同時增加對生產成本的可控性,是提高人員效率,解放人員的最佳模式,有效提高豬場利潤。批次生產是徹底實現全進全出的重要生產模式,批次生產能夠在滿負荷生產情況下合理安排出空欄時間,有效實現疫病防控,最終達到特定疫病凈化的目的。豬場應根據自身管理水平與豬舍硬件條件合理設計批次生產計劃,管理人員的決心和信心是實現批次生產的前提條件。